用纯文本作效率软件 -#10
TODO 和 笔记
这是 GeekPlux Lab 第十一期,每期都会同步发布在我博客的周刊页面。目前已经有 1834 个同学订阅了本周刊,也欢迎你邮箱订阅,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推送。
周末一如既往打开 DEX 周刊,发现被 @dingyi 推荐了,感谢,在此也推荐大家订阅 DEX 周刊,已经运营了两年多,每周会精选一些设计、产品、前端相关的内容,品味很不错。
最近中文 newsletter 如雨后春笋,我订阅了不少,发现大家写得都很好,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加入。关于如何开始,大家可以看写了 20 期 Newsletter,我有这些想和你分享。对于无题可写、订阅量、负面反馈等情况,我觉得没必要焦虑,写 newsletter 比想象中的简单,只管开始就是了。我自己总结了一份关于写作的 wiki 文档,虽不完善,但仅供参考。
进入正题,事情的开始是这样的,上周我发了一条 Tweet:
获得了不少认同和讨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血泪经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自己的数据迁移不出,积累多年的笔记或工作记录付之一炬。但如果你用纯文本,则不会有这种问题。本文虽然标题是说用纯文本做效率软件,但无意于散布效率焦虑,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尽量重视数据的控制权。我还是按照本周刊惯例,先说定义:
我所谓的纯文本管理一切,指的是用一个 .txt 文件(或 .md, .org 等)来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笔记。
各种效率工具的目的无非是时间管理,而各种笔记软件的目的也无非是知识沉淀,做好这两项对于纯文本来说绰绰有余,而我们的人生也大概率就是做这两件事。OBTF(One big text file)在 2005 年的时候非常流行,在软件行业发展了十几年之后,越来越多人又回归到了这个概念。尽管效率类软件一直是红海市场,但现在仍然每天都有无数个类似的软件在产出,而用纯文本做管理的软件,最近两年特别多,我在后面会慢慢列举。
纯文本有以下几个好处:
- 不依赖任何公司,不依赖于任何软件。任何一个操作系统,包括手机,都有办法打开和处理纯文本文件
- 体积小。方便迁移、同步、备份
- 排版自由
- 离线。想想没网的时候打开那些在线写作软件
- 版本管理。计算机对纯文本的处理相当成熟,尤其是版本管理方面
- 方便转换。你可以随意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可能要写点代码
大神 Derek Sivers 最近的博客 Write plain text files 都提到了这些点。另外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如果我们的笔记是伴随我们的一生的,那这些笔记软件的厂商可以存在那么长的时间吗?大厂如 Google,都不知道停掉多少个自家的产品了。
时间管理
我在 第二期 中提到一篇文章 My productivity app for the past 12 years has been a single .txt file,作者 Jeff Huang 用一个 .txt 文件做时间管理用了 12 年。而他的方法也非常简单:
每天临睡前把明天要做的事列出来,写上大致的时间,第二天晚上做同样的事情,列表里做完的事会自然沉淀到当天,而没做完的则可以复制粘贴到第二天,以此重复 12 年。
这个方法真的是简单、粗暴、有效。文中提到他近 7 年在一个文件里一共积累了 37773 行事项。作者还有些小 tips,比如在阐述 todo 事项的时候尽量保持同样的风格,如 meet with XXX 就是和 XXX 开会,那么只要打开软件搜索 “meet with” 就可以搜到所有的开会记录。另外也可以手动给某个任务打标签,比如 #annual #cv,同样是方便之后检索。浏览这个文件,几乎是在看自己过去 7 年的生活历史。
我自己做时间管理没这么纯粹,不是纯粹的 .txt 文件,也依赖于部分软件。之前我用 Emacs 的时候,我是用 .org 文件。当时一篇雄文 Org Mode - Organize Your Life In Plain Text! 教会了我如何使用 Org-Mode,用它来 Organize Your Life 真的一点也不夸张(毕竟有的人用 Emacs 定时定点控制咖啡机或猫粮投喂机……,这些只要你想都能记录到 .org 文件中)。我当时用 Org-Mode 主要是做 TODO 和笔记。记录每个 TODO 的时候,还可以方便地插入开始和结束时间,这样在每周末可以看到自己所有事情花了多少时间。此外还能结合番茄时钟的概念,在 .org 里“种”满一个个番茄。但当时因为过度追求 track 时间,反而加重了心理负担,于是后来就只记录事项,不插入时间了。
再到去年我转向了 Logseq,它同样是开源软件,与 Org-Mode 一脉相承,但提供了一些更简便的功能,使 markdown 文件也能发挥出 org 文件的效果,有点像一种语法糖,目前用下来都还很好。此外我还严重依赖于邮箱和 Calendar,邮箱几乎在我眼里也是一个 TODO list。在 inbox 收到一些需要 action 的邮件后,我会写到 Logseq 里(或 iOS 自带的 Reminder),然后有时间相关的则会统一到 Calendar 里,保证每天早晨系统会发送各种通知到我的所有设备上。
这里我稍微提一下我选择 Logseq 的原因:Logseq 简单来说是一款可以用来做任务管理和知识沉淀的软件。支持双向链接的笔记软件很多,我是很赞同双向链接这种把知识变成网状结构的体系的,如果你读过《链接》 就明白世界任何事都是网状的。另外因为双向链接的原因,导致记笔记时减少了重复,因为同一个概念一个“链接”就可以双向引用。Logseq 社区的人主要来自于 Emacs 社区,继承了 Org-Mode 的优点,而且是开源软件,可以自己控制数据在多端同步的方式,这就对于数据控制权就有了充足的保证。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听一下这期播客 跟 Logseq 的创造者天生聊聊 Logseq 的故事。
笔记
我自己笔记软件的使用历史是
- Evernote - 红极一时,后来越做越烂,还因为国服和国际服的各种问题根本无法导出
- WizNote(为知笔记)- 国产软件,在里面写了很多笔记和日记,导出了其中的文本部分
- OneNote - 使用时间最长的笔记软件,跨平台,生态丰富,但排版过度自由,只能导出 PDF,最后弃用
- Org-Mode - 用 Emacs 时接触到 Org-Mode,很好用,这是我当时做的笔记 ) (加载比较慢)
- Logseq
另外写作 APP 我也用过很多,比如 Bear、Typora、现在主要用 Drafts,虽然 UI 比较传统,但功能强大。自从被 Evernote 恶心到之后,我后来选择任何一个软件,第一件考虑的事情都是看它支不支持数据导出。尽管我不可能完全脱离大厂的软件生态生活,但我还是尽量追求数据的控制权。
Drafts 的最大优势是速记。它打开速度极快,快到比 iOS 自带的 Notes 都快。而且打开之后自动是一篇新的 note,很方便速记一些想法,而不影响之前的记录。Drafts 还有 Apple Watch APP,很方便我直接对着手表写一些想法。笔记的同步是基于 iCloud,所以速度也很快。没有文件夹系统,只有标签系统,这个非常符合我的期望,我觉得文件夹系统这种层级格式早就应该淘汰了。另外不管你是在手机上还是电脑上打开 Drafts,功能栏都有很多快捷操作,可以一键导出到各类软件。我常用的是导出到 Reminder 里做 TODO 事项、导出到 Google Doc 中共享给其他人、直接发送邮件、直接发 Tweet。
所以 Drafts 相当于我的一个收集器,里面各种很短的想法和链接;Logseq 则是我的 Second Brain,里面是知识的梳理和总结。而在正式写作的时候,比如写 newsletter,我会从 Logseq 中找找灵感,然后把 Drafts 里罗列的链接添加到文章中。这些过程都不是线性的,而是离散的。
最后,我的笔记会发布到 Wiki,文章会发布到 Blog。这两类文本我都会用 Git 做版本管理,然后同步 push 到 GitHub 和 GitLab 两个平台上,其中 GitLab 作为备份,GitHub 则 trigger 后续的自动化流程,最终结果就是大家看到的网页了。
我的手机摔到毫无知觉过,电脑也曾因进水烧坏过硬盘,但我的数据从来没丢过,这主要得益于我严密的备份系统,也得益于很多东西我都 Git 化了,然后 push 到了刚提到的两大平台上。
最近看了什么
- State of JS 2021 - 一年一度的 JS 社区总结,感觉前端圈近两年动静真的少很多
- Dendron 笔记 Kevin: 该如何索引 10,000 条笔记|从零道一 S3E10 - 从零道一最新的一期播客介绍了 Dendron 这款笔记软件,直接整合在 VSCode 里
- Times are great for programmers now. How does it end
- Morning Brew’s Guide to Living Your Best WFH Life - 居家办公如何保证身心健康……
- How to Think Less About Data Visualization
- The Mindset That Kills Product Thinking - 怎么做产品设计
- American Companies That Failed in China - 一个数据可视化:在国内失败美国公司
与读者对话
关于效率,文中说了这么多用纯文本做管理的好处与示例,但效率这种东西千人千面,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之前读到一句话:
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Excellence, then,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
为什么那条 tweet 有很多人 like,主要是因为 twitter 中文圈的大部分用户都是互联网从业者,还有大部分是程序员,其中很多人都具有玩转纯文本的能力。所以很多时候,推崇一个效率体系的时候,实际上是推崇自己擅长的领域。
我个人对于效率焦虑极其厌恶,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喜欢“浪费时间”来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人。坐在广场长椅,喷泉旁边,看着人来人往,鸽子落下又飞起,我能坐一下午。
往期推荐:
声明:本文出自作者,不代表任何机构或公司,亦不构成投资建议。
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我:微博 - Twitter @GeekPlux
也可以加入 Telegram 群组 聊天讨论。
这里是 GeekPlux 的 newsletter,欢迎订阅,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可以分享给好友或请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