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经济破裂, 知识债务, 如何做出伟大工作 -#38

创作者经济泡沫破裂了?“知识债务” 是什么?如何做出伟大工作

创作者经济破裂, 知识债务, 如何做出伟大工作 -#38
Photo by ConvertKit / Unsplash

上周末去了 Georgia 南部的海滨城市 Savannah。这里是美国最早的殖民地之一,保有了很多美国独立战争前的古建筑。沿着 river street 一直走可以领略海上的游轮和脚下的历史街区。游客很多,步履很慢,举目四望都是街道之美。我们专门去了一家卖冰激凌的百年老店 —— Leopold’s,墙上贴满了这家老店岁月的痕迹和好莱坞明星的照片,味道很棒,是在大太阳下排队一小时后的甘甜。小镇上的 Tybee island 得驱车再行 30 分钟,看到沙滩上躺着的大腹便便的人们,想起了住在香港海边时的日子,仅仅离开不到半年就已甚是怀念。

上一期我本已想好写 Meta 的护城河,主要原因是最近读了很多 MBI Deep Dives 有关 Meta 的文章,然而发现张宁的 newsletter 中也就此议题写了虚无的护城河,读罢顿觉认知差距太大,珠玉在前我还是不嫌丑了…张宁的 newsletter 我有一直订阅,我觉得在系统性思考商业和科技方面还无出其右。国外有 Stratechery,但我觉得张宁的 newsletter 更适合国人,且涉猎更广,有时候文章偏人文或认知能力,而不是单讨论商业。

创作者经济

What Happened to the Creator Economy 创作者经济泡沫破裂了?文章中观察到两个现象:

  1. 一是目前创作者经济能拉到的投资额已经下降 86%
  2. 二是很多创作者经济公司都裁员 15% 左右。

图片加载中

作者列举了创作者经济的四个优势,分别是:

  • 销售运营成本低
  • 边际交易成本低
  • 免费的算法分发
  • 当前消费者更偏好个人品牌

然而这些优势也正是创作者经济的劣势,因为其没有门槛,99% 的利润基本上都被 1% 的大 V 分走。而当前时代创作者经济真正获利的其实是那些

  • 广告公司、内容平台。因为他们获取内容的成本低了
  • 技术供应商。因为他们提供了工具和平台给创作者,不过听说目前最成功的创作者平台是 OnlyFans…
  • 小众领域的 SaaS。niche market 一直是做 SaaS 产品的热门方向,但找准和验证需求真的很难

上面说的大部分都是内容创作,这里放一篇朋友写的文章: 一个独立创造者的五年。 国外有很多类似这种 indiehacker 的文章,读完给人一种我上我也行的感觉,但 Hawstein 这篇更多的是感动。之前跟 Hawstein 聊过,他当时还专注于做算法视频教程,我很佩服他能把这样的工作模式一直坚持下来。没想到后来悄咪咪也过上了靠做 SaaS 赚 MRR 的日子。感动的点可能是他一直坚持在路上,也可能是感动于他能一直以慢打快,总之过上了我想过的生活。

学习与思考

Knowledge Debt 这篇文章用“知识债务”一词很好的解释了我们学习要抓大放小,抓住主干直达目标,而不是困在细枝末节中。当你要学习一项知识或掌握一门技能,你可以刻意地放掉一些暂时无关紧要的知识点,很多时候要实现我们想要的程度没必要掌握到非常细致。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技术债务,它最终需要偿还但并不会影响你当前版本的交付。作者还做了一个巧妙的比喻,“知识债务”类似于金融债务,我们在金融中通过举债来获利,在学习中也可以这样,提前承担“知识债务”就好似给学习加了杠杆,你需要衡量的是杠杆要加多少以及将来的偿还能力。债务拖的越久利息越高,知识债务拖的越久时间利息越高。

所以伟大的程序员(或学习者)是一个在不断加杠杆、还债务、学习知识的正向循环中,他不痴迷于学习细节,但知道如何加速学习的节奏和控制知识债务的花费。

如何做出伟大工作

How to Do Great Work Paul Graham 最近又发了一篇雄文,洋洋洒洒一万字…据他说写了半年多,我也读了一两个小时。Paul 的文章能集结成书是不无道理的,每段话应该都是经过雕琢,每篇文章都是一次思考之旅。这篇文章的最终目标是给大家一份如何做出伟大工作的指南,不论你是任何领域任何工种。不过我在想,他这里提到的 great work 其实只要是做出自己想做的成果,都是 great work 罢。以下是我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文章有一些内容上或行文顺序上的出入,推荐阅读原文。

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这两个说实话都太难了,有的人运气好十几岁就找到了,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多尝试多实践。空谈没有效果,只有实践过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走弯路不要紧关键是注意每条“弯路”之间的联系,从而能更快找到自己的路。这其中好奇心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你发现对一个东西好奇到停不下来的程度,那么这个东西很可能就是你的天赋和兴趣。

Four steps: choose a field, learn enough to get to the frontier, notice gaps, explore promising ones. This is how practically everyone who’s done great work has done it, from painters to physicists.
The three most powerful motives are curiosity, delight, and the desire to do something impressive. Sometimes they converge, and that combination is the most powerful of all.

如果你有雄心却不知道该做什么,那你应该主动和行动,而不是被动等待运气。也许你读名人传记时发现很多伟人都是通过一些偶然的相遇或独到一句话就开始了伟大的工作,但那只是表面。你要行动起来,去 “make yourself a big target for luck”。我一直也说要主动增加接触运气的面积,而不是去被动等运气上门,而主动的方法就是多创造连接,按文中的说法是“尝试很多事情,结识很多人,读很多书和问很多问题”。

在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可能你会不停的切换领域,这个完全正常,如果你发现对一项工作不再兴奋,那确实是应该考虑换下一个了。而且 Paul 还说不要太死板的列计划,而应该跟随自己的兴奋感去探索。如果一个项目能让你早上一起来就爬到电脑前疯狂敲代码,那可能这就是你的兴奋点所在,根本不需要列计划,你会有充足的动力去完成它。但现实情况是,这样兴奋的情形真是少之又少,我人生中也就遇到过不到十次,所以 Paul 又说最好找一个能让兴奋感持续时间更长的方法,比如合理规划体力、不停说服自己这个项目的重要性之类的。

然而,一旦项目没有在短时间内完成,就会出现拖延的情况。Paul 把伟大的工作分两种,一种是每日在讨厌的事情上勤奋工作多年终于取得伟大成果,另一种是每天在兴趣中勤奋工作,回过头来才发觉不知不觉已走了很远。Paul 所说的 great work 更偏向后者。 通常在做后者的时候,我们才不会丧失兴趣,也许走的不快但只要坚持就一定有成果。这里要强调坚持的重要性,因为坚持才能带来复利。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上面提到的尝试和探索,这些只要坚持就都是有复利的,效率会成指数上升。不过任何指数型曲线,最开始的平缓增长时期是最难度过的,也许这会持续很久,所以保持我们的兴奋感很重要。保持兴奋还有两个好处是:一避免了我们的分心,因为即使你思虑万千最后也会回归到你最兴奋的那件事上;二是让我们利用上了自己的潜意识去思考(参考刘未鹏的书《暗时间》),当我们走路、洗澡、躺床上时都在思考同一件事,我们的潜意识会帮我突破很多难题。

接下来 Paul 谈了谈如何避免形式主义、保证对自己诚实等。这些很重要,不过我相信读者应该都懂,就不必再叙。

重点是接下来的如何获得 idea!好奇心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对世界观察的模式。很多时候大家在追求原创性,或者说一个新颖的想法,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以一种别人没想到的方式发现了一件已有的事物。发现和原创,仅仅一线之隔。我们观察世界的模式可能是被学校的模型训练出来的,而创造者往往会有一些独特的视角,从而找出与众不同之处,也是自己的兴奋点所在。所以找到新的 idea 很难,但又很复杂,它也许就近在眼前,你缺的只是一个新的视角。如何获得新的视角呢?我大概总结了一下:

  • 打破规则。不一定要按常人常规的方式做事和思考
  • 比其他人更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轻易满足于别人的成果,也许自己去实践一下会大有不同,或者单纯去思考一下都会有新的发现
  • 去实际解决问题。人在动手的时候比纯思考的时候更容易发现关键、迸发灵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通常会发现很多问题是看似完全探索过实际上并没有探索透彻的问题;不能看到问题,思考过,而不去真的动手解决,也许思考的结果仍是混乱的
  • 关注自己困惑很久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是从小就携带,但一直没有思考清楚的,也许没人理解,但应该遵从内心

Paul 还介绍了一堆实际做项目的方法:

  • 从小事开始,第一个版本没必要完美,没必要追求太多,重点是接下来的迭代,持续改进
  • 放弃那些不兴奋、自认为不重要的部分,要有割舍的勇气
  • 专注,不要把精力分配到过多的项目上
  • 主动承担能够负担得起的风险,风险与回报成正比,不要寻求确定性,而是寻找预期价值较高的赌注
  • 保持高产。高产是被严重低估的能力,因为只有尝试的事情越多才越有可能发现新东西
  • 模仿、复制。复制没什么不好,通常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最好的方式就是模仿,但一定要公开地进行,“Great artists steal.” 很多工作都是基于他人已做的工作。最好的复制方式是从一个领域复制到另一个领域。
  • 寻找好的合作伙伴。好的队友太重要了。
  • 鼓舞自己的士气。呼应前文提到的保持兴奋感。

这篇文章真的适合每次在自己没有信心、没有想法、没有动力、没有兴奋感的时候再读 n 遍。

近期的一些成果

我在前段时间和 Randy 一起搞了一档播客—— 代码之外 Beyond Code,可以在全网各大主流 podcast 平台收听。我们还有视频版放在 YouTube 和 Bilibili。我们主打的是随意和闲聊,通过程序员的视角去聊一些有的没的,现在已经发了几期,推荐:

一些有实操性的文章:

我最近在思考一些我这档 newsletter 可持续发展下去的方法,我想暂时 link + note 可能还是比写原创文章要成本低很多。下期再会,各位。

Subscribe to GeekPlux Letters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