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V 的自我膨胀之路 -#49
在公开的社交媒体上,总是有一批人会逐渐成长为所谓的“大 V”,他们通常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每一个发言都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每一次骂战都让吃瓜群众喜闻乐见。
最近 Twitter 上比较热闹,总是在我的时间线里出现一些大 V 之间的互掐,说实话,看着有点烦。在这种公开的社交媒体上,总是有一批人会逐渐成长为所谓的“大 V”,他们通常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每一个发言都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每一次骂战都让吃瓜群众喜闻乐见。
这几年有很多年轻人也想走上自媒体之路,我们这里暂且不讨论这个职业的优劣,但至少其中有部分人是想通过社交媒体来获得一定的影响力的,或者说名声、粉丝等。这种影响力,对于个人来说,既是一种荣耀和权力,也会导致其走上自我膨胀的不归路。
对于一个 nobody 来说,随着粉丝的增多,他们的心态往往只会朝着两个极端发展:
- 一是发自内心地、盲目地相信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实际上却只是半吊子的水平;
- 二是对自己有清晰认知,也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但为了维持影响力和虚假的无所不知形象,而做出很多荒谬的事而不自知。
这两种心态都会推动大 V 在社交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浓重的表演人格。经典社会学研究显示,人的社交行为和自我认知往往会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当个体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时,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行为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是潜移默化的,也可能是在某些特定的节点之后骤变。我们都不止一次的见过一些大 V 在公开场合表现出的自负和傲慢。为了维持和加深粉丝对自己的信仰,一些大 V 开始选择信口雌黄,甚至不惜抄袭他人的观点和作品,假装成自己的独创。一来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更容易博眼球;二来网络上的真实性从来都是稀缺品,极少人会去真的验证一个观点的真实性,只要听起来有道理即可。
当他们的虚假被戳穿时,很快就会陷入信任危机,一些大 V 可能会:
- 无视质疑。他们不在乎失去一些粉丝,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影响力足以吸引更多的韭菜。这无疑也是一种筛选机制,最后他的粉丝只会是那种无脑跟风的人,从而加速他的膨胀
- 选择自证。而去自证一个本来就没有的东西,只会让他的行为显得更加可笑
- 选择反击。他们往往选择攻击质疑者,以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通常粉丝量也与话语权成正比,因此他们很容易通过攻击和贬低他人来压制不同的声音。然而当遇到和自己影响力相当的对手时,他们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比如经典的几场网络骂战,方舟子 VS 韩寒、老罗 VS 王自如等。
大多数大 V 已经习惯了依赖影响力来赢得争论,而忽视了理性和真实的力量(最可悲的是很多人也会这么觉得,认为“你看他有 100 万粉丝,肯定比那个只有 10 万粉的小 V 靠谱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自我膨胀和表演人格会逐渐失去信服力,甚至变成公众眼中的笑柄。但已经享受过荣耀的光环的人,是很难忍受自己失去光环的,于是愈加的作秀和虚伪,最终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其实在 YouTube 和 Bilibili 上也见过不少这样退网的大 V 了...
之前我已经写过一篇有关影响力的文章,那篇是从外部的得失来看,而这篇更多地是讨论成为大 V 对自己心态的影响。这种现象让我们重新审视社交媒体的影响和个人责任。每一个在社交网络上拥有影响力的个体,都应该意识到,影响力不仅仅是一种光环,更是一种责任和负担。
我深刻地理解,在现如今几乎实名上网的社会,说话是越来越难了,稍有不慎就会触碰很多人的逆鳞,稍有不慎就会碰到很多红线,稍有不慎就会被人扣上各种帽子。一部分人噤若寒蝉,一部分人却如跳梁小丑。只能说,在追求表达自由的同时,认清自身的能力边界、保持真实的自己真的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尤其是在有了一定影响力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