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 | Anything you want | 技术播客节 #54

聊一聊我最近读的两本书《Anything You Want》和《呼吸》。以及推荐 2023 年技术播客节。

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 | Anything you want | 技术播客节 #54
Photo by Artur Adilkhanian / Unsplash

没想到又一年年底了,每次感慨时间快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在感慨自己又虚度了。这一年我最大的变化应该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翻了翻自己的 blog 也好久没写年终总结了,在想要不要捡起来。不过这期我想零零碎碎聊聊我最近读到的一些书和听了的播客,算是一期 Notes+Links

Anything You Want

Anything You WantDerek Sivers 比较早期的一本书,基本上是围绕他创业成功的故事展开的,看似故事记录,但其实 Derek 在现身说法中穿针引线地介绍了一些创业方法和原则。他最想传递的是创业应该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即 anything you want,然后跟随自己的激情坚持下去,但我认为这有点幸存者偏差了。

Derek 创立 CDbaby 的起因是他自己想做个音乐人,其次想帮助那些独立音乐人发布自己的作品。在当时那个年代还没有集中的、大型的音乐发布平台,所以我认为他是赶上了一个风口,但他可能自己认为是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的结果。

不过书里面还是有一些值得学习的点的,大家感受一下,见仁见智:

  1. 创业要从自身的需求或朋友的需求出发。(我觉得这个只是缩短了市场验证的路径)
  2. 从简单需求出发,不要急着做大,持续迭代(大家都懂)
  3. 让客户满意是最重要的原则,当尽心为客户服务时钱自然会来,当重心是赚钱时反而很难赚到
  4. 任何小的改进可能都会带来巨大的效应。Derek 举了他给客户发“发货邮件”的例子,从简单的“你的包裹已寄出” 改成了一大段让客户感动的邮件,结果很多客户都将这个邮件截图发在社交平台上,为 CDbaby 做了免费的宣传,带来大量用户
  5. 你是你 business 的主宰。他把做一个 business 比作写一个程序,你可以在你的 business 里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制定任何你想制定的规则。
  6. 一些管理 tips:永远不要过度允诺、Delegate or die(把能交给别人做的事情交给别人)、Trust but verify(可以信任,但要验证)、Delegate but not abdicate(交给别人做,但不能完全不操心)等等
When you make a business, you get to make a little universe where you control all the laws. This is your utopia.

4 和 5 这个确实,从公司的选址、布置、装修、招聘机制、管理规则到产品的设计、功能、界面、交互,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这也是很多程序员一直想做独立开发的原因之一。反过来用户也会因为这种独特的品味而被吸引。

书中还写了 Derek 从完全不懂编程到自己开发,并且一直到公司后期还是坚持只有自己一个软件工程师。但这不是说他推荐所有人都效仿他,而是想表达他喜欢编程这件事,因此才一直没有“放权”。这也是刚才提到的“按自己品味运行公司”的一种体现。总之,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尤其对于程序员+想创造的人来说。

Derek Sivers 这个人我已经在我的 newsletter 里提到过他很多次,对 Derek 这个人感兴趣的可以直接读他的 blog,或者看看 Tim Ferries 采访他的 Podcast。他的其他书应该也很不错,之前 @Hawstein 推荐过几次了。

2023 技术播客节

最近,本台也有幸受邀参加了 2023 技术播客节。这次活动集结了 30+ 个播客节目,其中不少节目我也是第一次听,详情见完整的播客列表节目单,欢迎大家去收听啊。

其实我自己没有订阅这么多技术播客,而且也一直以为中文技术播客圈还在萌芽阶段,但没想到已经不知不觉有这么多节目了。有的是侧重于技术的,有的是侧重于闲聊的,我等有空都订阅了然后在通勤的时候听。

作为内核恐慌多年的老粉,这次一下更新两期真是乐开了花,其中编程的终结这期太有意思了,到底 AI 是不是智能?未来 AI 如何进化成硅基生物?未来我们到底是被 AI 压榨还是我们压榨 AI?是我们来限制 AI 还是反抗 AI?很多有趣的角度和畅想。吴涛对各种有趣的知识真是信手拈来啊。

最后不能免俗的推荐一下本台最新的两期:

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

前两天看到这条推:

于是开始读特德姜的《呼吸》,当然,我目前只读完了这最后一篇《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之前听 @linghao 也推荐过特德姜,脑子里就留下了印象。

我看书一直有强迫症,就是要逐字逐句从头到尾读完才算真正地看完一本书,这种强迫症导致我看新书的心理成本特别高,但最近已经克服了不少,而且英语阅读水平上来之后,英语也逐渐能速读了,不认识的单词不再纠结,直接囫囵吞枣,读什么都轻松了很多。

扯远了,回到这篇短篇科幻小说上,我看完发了条tweet回应:

以下有轻微剧透,不喜勿看

作者幻想了未来世界有一种产品叫棱镜的东西,可以让人们看到另一个时间线上的自己是怎么发展的。这就引申出了很多人想知道如果自己在某个时间点做了不同的决定,那自己的世界会朝什么方向发展。

这个未来科技照回当今现实就是,很多人总会为自己的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焦虑。而且因为我们有太多选择,所以无形中放大了我们对这两个成本的想象

其实,在任意一个时间线上(这里悄悄地说,我本人是相信有多重宇宙和时间线的),人生轨迹的变化都是由各种轻微到可以被忽略的因素改变的。比如风速、比如潮汐方向、比如太阳黑子等等这种你根本控制不了的、细枝末节的东西,都会改变人生的发展,于是乎你怎么可能控制自己的那个决定是单一变量呢?所以,基于这种假设选择而引起的焦虑是没有意义的。我有时候也会感慨,“如果当初...”但脑子中会立马有个小人跳出来“别想了,做些自己能控制的事,把当前的生活过好”。

随着小说剧情的发展,作者还似乎探讨了一些决定论和自由论的问题。简单来说,如果我们的人生从此刻可以分出无数条时间线,而每条时间线上的演变又都是既定的(因为可以穷尽所有可能),那我们是不是直接“躺平”就好了,不用做任何努力和改变了,因为命运都是既定的,你付出什么也没有用。而作者似乎在最后给出了一些答案:如果我们此时的做出的选择是朝我们想要走的方向发展的话,最起码将来分出的时间线会加大我们所有时间线上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概率。可能这句话有点长,但这是我自己的理解,大家也可以去读一读然后和我交流。

总体来说,这篇小说还不错,但是总感觉想象力不够疯狂,可能作者的目的是想让读者思考哲学问题,而不是去扩展想象力吧。

最近发生了很多事,但有一件事偏移了一部分我的关注点,那就是 BTC 又开始涨了。不知道各位有没有 HODL 或回本 :)

这就是本期的内容了,希望大家喜欢,下一期不见不散。

Subscribe to GeekPlux Letters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